| 网站首页 | 佛协简介 | 佛教资讯 | 佛言祖语 | 佛教教育 | 丛林古刹 | 文化艺术 | 人物专访 | 专题 | 慈善公益 | 政策法规 | 素食护生 | 在线服务 |
您当前位置:江苏省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 丛林古刹 >> 全国寺院 >> 浏览文章

江南名刹,净土祖庭——苏州灵岩山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2/13 15:09:24


苏州灵岩山寺

历史沿革

 

缅维菩萨,悲智洪深。下方常侍多宝尊,示迹遍刹尘。画像现身,灵岩道长存。
 

                                      ——印光大师作·《智积菩萨赞》
 

    灵岩山寺,这座千年梵刹,自东晋司空陆玩舍宅为寺,智积菩萨开山,迄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它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在海内外闻名遐迩。地处江苏苏州太湖之滨,木渎古镇西北,位于有着“秀绝冠江南”之称的海拔二百二十公尺(高三百六十丈)的灵岩山麓上。拔奇挺秀,众峰耸峙,环如障列,岩壑奇秀,泉石清幽。下瞰太湖,望洞庭湖两山,滴翠丛碧。左连木渎,万家烟火,历历可数。寺建于山之巅,寺门朝南,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寺宇巍峨,殿阁庄严,高塔耸云,高僧辈出。赖历代高僧努力护持,不仅保存和发展了山寺原有规模,且因弘扬教义,绍隆佛种,使灵岩山寺名扬海内外。尤自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卓锡其间,远绍庐阜,力阐净宗,而使灵岩山成为佛教净土宗十方专修道场,被善男信女尊为东南最大的净土佛地。
    十年浩劫后,灵岩山寺百废待兴,时任监院的明学法师继承妙真法师遗愿,带领仅有的僧众不畏艰难,修复破坏的佛殿、佛像及诸法器。兴修多宝佛塔的时候,更是每根木料以至每片瓦当都亲自把关。师虽当时已六十七岁,仍每天爬上五十米高的脚手架,察看工程质量。
    1981年,明学法师印光升任灵岩山寺方丈。为重振十方专修净土道场的雄风,师会聚僧伽,修复殿宇,庄严道场,并将印光大师制订的“五条规约”修订为《灵岩山寺共住规约》,坚决不做经忏、不收徒、不传戒、不办讲经法会,坚持十方丛林制度,恪守祖训,严守道风。
    1983年, 明学法师主持了灵岩山寺佛像开光和印公塔院印光法师舍利入塔仪式。灵岩山寺经过全面整建,终于以佛教大丛林的面貌重新矗立山,再现辉煌。灵岩山寺也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山寺风貌


灵岩山不异灵山,自是时人见不前。
对此若能亲晓得,何须特地觅西天?
                                  ——宋代高僧圆照·《灵岩山居颂》其一


    从灵岩山脚下牌坊往上,是一条宽约两米、依山势陡行而上的登山道,这条山道全用砖块侧面斜铺,排成 “人”字形。道路两侧用花岗岩铺嵌镶接,花岗岩外侧等距离镶嵌着凿有圆洞的石块,用来插木杆以便张挂布篷。这是当年特为清代皇帝铺设的“御道”。
    继庐亭: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正对御道的第一座亭叫继庐亭。形若山门式屋宇,可算是灵岩山寺的头山门。缘由居士何桂芳与灵岩山妙真和尚行至此地,忽逢大雷雨,一时无处躲避,两人十分狼狈。事后商议于此建亭,以方便行人。1943年建成,为纪念别号继庐行者的印光大师,故命名为继庐亭。
    亭内有明旸法师所题亭额,亭柱旁有叶恭绰书写的对联,联语是: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

    另一副对联为湘潭彭飞健所书,联曰:

平地上灵岩,过此关头,自有天梯登绝顶;
劳尘修净土,认清磋路,岂无宝筏渡迷津。

    迎笑亭:再沿御道左折向上,迎面有一座飞檐戗角的宋代石亭,上有一无法师所书“迎笑亭”亭额。相传始建于宋代,此亭建成后尚未题名,正值苏东坡上山访友,方丈率众僧在亭旁笑脸相迎,请苏学士题名。苏东坡不假思索,即取名“迎笑亭”。宋“迎笑亭”因年久倒塌,清初重建。亭柱为四根方棱,亭尖用宝葫芦结顶,以见古朴旧貌。此亭旧无亭额,时弘储为灵岩山寺方丈,“偶窥残碣,旧有迎笑亭,遂以颜之”。他说:“登斯亭也,苍翠迎人,嫣然一笑。”这是他对迎笑亭名所作的新解。
    现石柱上新镌亭联一副,联曰:

松似高贤迎客笑,山径兴复满亭春。

    这副对联对仗欠工,但不失弘储原意。在亭内石栏上小坐,纵目远眺,可见太湖波光隐约,远山淡黛。仰望山巅,一片黄墙;殿阁参差之中,一塔高耸入云,俨然一幅佛国图画,庄严恬静之感油然而生。
    落红亭:上灵岩要经过三个亭,沿御道盘折而上,第三个亭是落红亭。山势右旋,似大象回首,亭如象眼。灵岩也有“象山”之别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原为弘储任方丈时所建,命名落红,取其句意。

    咸丰十年(1860),落红亭毁于兵燹。1937年重建。站在亭中,可见“万松拥翠,一径穿云,前挹湖光,左迎晓日”的胜景,是观日落之佳处。尤其在秋天傍晚,日照松林,绚丽多彩,松涛声中,倦鸟归巢,构成一幅秋山晚景图。

    现亭壁上嵌有一方石碑,镌刻赵朴初1980年题书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云:

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
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
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
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

    此诗记述了十年浩劫之后,大地春回,山寺重光的景象,有纪念意义。亭柱上还镌有吴济时的对联,语含哲理,启人思索。联曰:

观大海者难为水,悟自心时不见山。

    观音洞:从落红亭西行,有一片几十丈相连的岩,壁立万仞,直至山麓,这便是传闻中的石城(今已无遗址),在这片石城崖壁上,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石洞,名西施洞。1943年春天,灵岩山住持妙真法师请无锡王德超绘名胜图册。妙真参谒前主持真达大师,真达提出西施洞名与佛门净土不符,改名观音洞为妥。其实,灵岩山上许多吴宫遗迹,都与佛教无关,改名殊属无谓。但真达有此建议,妙真便陪王德超、汪慧仁、袁德常居士去洞中观察,只见顽石高低,碎纹复杂,欲建佛像无从下手,几位居士均面露难色,便虔诚同念观音圣号。据说,洞壁上忽显现出观音圣像,眉目毕肖,妙相天成。妙真和三位居士喜出望外,王德超以粉墨循显像的轮廓勾画圣像,并加以镌刻。从此,洞名改为观音洞。彭飞健撰《观音大士现身记》以记。
    观音洞凌空造屋三间,窗含山翠,门挹湖光,洞外紫竹丛生。四周建筑围墙,十分壮观。“文革”浩劫中,屋宇全被拆毁,洞内也受到损毁。1982年秋重建,并在洞口修筑石亭,仿天池山元代石亭形式,朴素庄重,亭额是一无法师所书,石柱上镌对联一副,联曰:

默祷现金身不舍大悲示妙相,
至心称圣号即蒙显应慰群情。
 

    印公之塔:落红亭东,松林掩映、岩壑奇秀、林木苍翠之中有一处古朴的塔院——印公之塔,为印光大师舍利塔存放之处。塔院门楼上有叶恭绰所书“印公之塔”题额砖雕,院中有正殿三间,中间供奉印光大师全身舍利塔,上悬“泽溥群萌”匾额。1983年9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印光法师舍利入塔上供仪式。现今塔院的正殿中,供奉着印光大师的全身舍利塔,塔中存有水晶舍利塔(七颗舍利是杭州修仑法师和上海郑智华所送)。同时入塔的有印公灵骨一坛,袒衣一顶,紫砂钵一只,《印光法师文钞》正编、续编、《嘉言录》、《行业记》及《印公遗墨》各一部,以资永存。院内的印光法师纪念堂展出大师遗物、图像、著作等,供人瞻仰,吸引着无数景仰印公道风的十方善信不远千里而来。
    过落红亭向上不远处的山路旁,原有一对鸳鸯石,有石工镌成的两个接引佛,以接引善男信女去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是妙真法师主持灵岩山寺时嘱刻。行将到达寺门时,可见砖砌方形石顶台,称为石幢,据传是梁代天监年间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又有一说是无际禅师塔或圆照禅师塔。
    石幢南面,有一块突出的巨石“望佛来”。此石像一头匍匐在地、翘首南望的大乌龟,这就是灵岩一景“乌龟望太湖”。
    由石幢继续往上,灵岩山寺雄踞山巅,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庙建筑,气势雄伟,占地约2.3万平方米。现存殿主要为印光法师于三十年代重建,以弥勒阁、大雄殿、念佛堂为中轴线,用左右长廊划分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多宝佛塔、智积殿、香光厅、钟楼等殿宇,西部为佛学院和山顶花园。
    灵岩山寺的山门即弥勒阁,山门前平台广阔, 松柏参天,山门上镌赵朴初所题“灵岩山寺”门额,两侧有印光大师题对联一副,联曰: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东西两个侧门上各有“觉林”、“宝所”砖额。西壁嵌砌乾隆驻骅灵岩时所作七律诗御碑。
    一进灵岩山寺山门,就是弥勒楼阁,即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弥勒。后为持杵坐像韦驮,与其他寺院的站像韦驮有所不同。两旁为彩塑四大天王像,均高4.5米。出天王殿,沿石桥跨过界青池便是大雄殿。殿高25米,宽20米,建于1934年。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高达6米,两旁侍立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这组塑像建于1897年,均以香樟木雕刻而成,神态端庄慈祥。大殿两侧是根据《阿弥陀经》所列十六尊者名而塑造的十六罗汉像,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大壁后是海岛观音塑像,善财、龙女侍立两侧。观音群塑和文殊、普贤像均造于1981年,全部泥塑,罩漆装金。
    大雄宝殿右边是佛学院和后花园。佛学院有专科班、研究生班教室并学僧宿舍数十间,整个院落古色古香,假山相伴,泉水潺潺,环境十分清幽,堪为学修绝佳之地。学院全名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创办于1980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院名。
    后花园是春秋时期馆娃宫的御花园,留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圆形的吴王井,又称日井,相传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还有八角形的智积井,又称月井,原为吴王宫井,经南朝智积修浚,题为智积井。井边有玩花池和玩月池,当年西施曾在此观花赏月,采莲为乐。在吴王井后,有梳妆台,是西施梳妆之所,现台上建长寿亭。在池西,有琴台,是西施操琴鼓瑟处。这里是灵岩山绝顶,景致佳绝,“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丛碧,如在白银世界中”,风景秀丽,令游人驻足。石上刻有“琴台”二字,并有明代大学士王鏊手书“吴中胜迹”。
    大雄殿后是念佛堂,1932年建造,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场所。正门悬挂着印光法师手书“净土道场”四字。堂内供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周围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禅凳。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清刻《龙藏》7000多册,影印宋碛砂、频伽等藏经和历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经4.7万多册。
    大雄殿东侧,是客堂、库房、方丈室等建筑。大殿东南处,内供奉智积菩萨像及中兴灵岩山寺历代祖师大德的牌位。库房则是寺院为日常信众提供助修建、助道粮、早晚随课普佛、念佛堂牌位等成就功德之所。方丈室乃是民国年间妙真和尚所住之所,时任方丈明学法师仍保持着当时妙真和尚民国年间的古朴风貌,室内布置除几把会客椅和办公桌、床铺外,均满满当当地丢着经书法宝等资料。
    穿过库房,多宝佛塔院落映入眼帘,这里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古建筑。高34米,七级八面,楼阁式,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历代屡遭火灾毁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重建,塔内空心,塔身全用砖砌,每层窗口各有石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塔遭雷击,各层木结构腰檐及塔刹被焚毁,仅存砖塔塔身。1989年9月,灵岩山寺筹集了80多万元资金,对多宝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并参照宋代营造法则,恢复了塔刹、塔基、平台和塔檐。1990年竣工。今佛塔凌空高耸,与三重飞檐之钟楼相呼应,成为灵岩山之突出标志。
    塔院以多宝佛塔为中心,前有智积殿,后有香光厅,东有息虑堂、斋堂、印光法师纪念堂,西南有香岩厅,东南有钟楼。钟楼为歇山式,三重飞,平面正方形。建于1919年,高15.13米,楼上悬挂着清康熙六年(1667)铸造的大铜钟。“灵岩晚钟”曾被列为苏州十景之一。楼下为千佛殿。宝塔与钟楼之间是1984年新建的智积殿。智积是西域梵僧,南朝时来灵岩山弘传佛教,被尊为开山祖师,梁武帝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智积殿正中供奉智积菩萨画像,两旁陈列着供流通的佛教经书法宝。印光法师纪念堂在大殿东北部,即印光老法师生前之关房。有保存价值者,均为之陈列,更将荼毗后所得舍利及各照片供四众瞻仰。
    另外,山径曲折有趣。除经继庐亭、迎笑亭、落红亭和石幢等一应建筑外,山上还有奇石,如灵芝石、醉僧石、石鼓石、馒头石、袈裟石、鼠儿石、上山马石、石龟等;山顶有琴台,半山有观音洞,俗称西施洞。历代诗人如李白、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李商隐、苏舜钦、高启、文徵明、沈德潜、尤侗等都曾登临灵岩山,留下了动人的诗篇。
    灵岩山的历史文化遗迹,颇为丰富,现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景观,有的鲜为人知。寺内至今保存着自宋、元、明、清至近代所刻共七十四种计174块石碑,其中有的完整、有的残缺,反映了千年古刹灵岩山寺的历史沿革及历代名人事迹,都是佛教文化的瑰宝。其中明学法师亲自收集的七块宋代残碑,镶嵌在净念轩的南墙上。规模堪可媲美其他大江南北古刹,潇洒绚丽的风韵,令人怡悦不已!


印祖卓锡


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            

                                    ——梁启超·《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


    民国十五年印光大师由真达和尚陪同首次上灵岩山,就规划把灵岩山寺创建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民国十九年二月印光大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灵岩山寺妙真和尚常去报国寺叩关请示,仰承大师指导,山寺日就振兴。民国二十一年夏,经印光大师题额,仍复灵岩寺旧称。并为山门撰书对联,且订立念佛堂日课及每日行止细则,安众念佛。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大师应请上灵岩,在念佛堂开示时特别指出,灵岩山寺既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必须坚持 “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专一念佛,每日与普通打七功课同。”
    印光大师针对清季以来汉传佛教某些寺院存在的“三滥”现象,特订立五条规约:
    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及招外方来听耳。
    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
    五、无论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这五条规约,亦是大师为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而发。《共住规约》规定灵岩山寺只传贤,不传法,不收剃度徒弟。真正坚持十方丛林制度,无师徒私属法眷观念,就能上下团结一致,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避免分成派别或房头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大师为维护道场,曾在给明本师的信中指出:
    灵岩既为十方丛林,一凡三圣堂子孙,在灵岩山住者,亦须打破私情,自处于十方僧众地位,不得擅倚私意,特享优裕,任意故纵,以坏成规。
    这一指示至关重要,无论何处僧人来寺同属十方大众,以大公无私之精神处之,以杜绝变十方丛林为子孙庙之弊端。现今灵岩山寺规矩虽严,尚能继承原有道风,全仗印光大师慈悲光明护持之力也。
    在大师之威德感召下,经以妙真和尚为首的灵岩诸师的努力结果,遂使灵岩道风日益振兴,四方僧侣,闻风云集,使灵岩山寺再度成为东南著名丛林,灵岩净土宗风为之一振。景仰印公道风的善男信女,不远千里而来纷纷皈依。
    民国二十六年冬(1937),师七十七岁,因战乱时势所逼,顺应真达、妙真等法师之请,印光大师移锡灵岩山寺安居。自此卓锡化众,远绍庐山东林,力阐净土宗,大举复兴,殿宇渐全,僧众净业和农林生产并行不懈。卓绝一代的名师与妙相庄严的宝刹交相辉映,使灵岩山寺成为江南最著名的净土道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印光大师预知时至,召集众人,推举妙真法师升任灵岩山寺住持。三日后,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印光大师在关房大众念佛声中,端坐念佛含笑生西,世寿八十,僧腊六十。荼毗后,更示现舍利千余粒,被后人共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灵岩山寺则由此成为近代净土宗的祖庭,四方佛子心目中的佛教圣地。灵岩山寺后于1943年在印公塔院中建印光舍利塔和纪念堂,以兹纪念印光大师。


灵岩山寺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1980年,由明学大和尚提请,在赵朴老的建议下,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于灵岩山寺创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1月1日,灵岩山佛学院筹备组正式成立:院长明旸法师;院务委员七人,有明开、明旸、明学、雪相、净持、安上;办公室五人,有主任明学,副主任蒋维然,工作人员净持、悟性、钟其官;教务处五人,有明旸兼主任,副主任有明学、雪相、安上、觉山。12月10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正式挂牌并开始招生。灵岩山寺和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看起来是两块牌子,实际上是血肉并存,相依互助的一个整体。
    佛教办学的目标宗旨和社会学校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何培养学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掌握佛学知识,激发自度度人的菩提道心,是为最要。灵岩山佛学院就是秉承这一办学宗旨,采用这种佛学院和丛林结合的方式,为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进,并能担负起弘扬佛法、住持圣教责任的人才而努力。由于是丛林办学,佛学院亦是丛林的一个部门,学僧是常住成员之一,不但要遵守佛学院的纪律,同时也要遵守常住的共住规约。无论上殿、过堂、诵戒,每半月布萨,冬月精进佛七,学僧都一律参加。学僧每天按时上课学习,遵循灵岩山寺的规制,分院规制、课堂规则。在教学中,要求把学与修有***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丛林办学的优势,达到佛教学识、办道能力与佛教信仰同步增长的目的,造就一批道风、学风俱佳的合格僧才。
    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爱国爱教,恪守戒律,具有相当佛学造诣、文化水平和寺院管理能力的僧伽人才。明学大和尚在学院开办时,即明确提出该院办学的方针为“教遵天台,行归净土”。这八字方针是印光大师及前代诸上人共立的规约,现在完整地保存于教学体制中。在这个大前提下,灵岩山办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设置的课程有天台宗、净土宗、律宗、佛教史、佛学概论、梵呗及语文、历史、时政、书法等,学制两年。力争做到三学并重,五明兼攻的教学格局。
    灵岩山寺办学的特色是继承印光大师所定规制,不堕莲风。每届新生入学,首先学习《共住规约》,明了印祖护持道场、扶正匡弊的苦心悲愿。在这个道场之中,学生从入学开始,即自觉与常住诸师一同维护着净土丛林的道风。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发心长住念佛堂,日日熏修于印光大师亲手订立的念佛堂日行规则中。堂中的维那、知堂无一不是学院的毕业生。灵岩山常住至今仍保持着不应酬经忏等五条规制,学僧在此清净的环境里磨炼,学修气氛颇浓。迄今已毕业15届600多名学僧,分派在全国各地乃至***进行弘法事务。


结  语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 如今,灵岩山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上级宗教部门和佛教协会的直接指导下,寺内常住僧人一百余人传承印光大师精神,专心念佛,一直坚持每天早晚课诵,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等优良传统,努力弘扬佛法,使净土文化这一奇葩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在全面贯彻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www.pj677.com”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www.pj677.com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www.pj677.com”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www.pj677.com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