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无锡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山明水秀,物产丰饶,民风淳厚,乐善者众。有7000多年人类生活史、31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其南部有古道场焉,即南禅寺是也。昔三桥环抱,一塔耸峙,形深幽邃,风景清丽。自萧梁开山以来,迄今千四百余载。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咸亨年间改称灵山寺。北宋雍熙年间建塔,崇宁三年重修寺院,赐额福圣禅院,俗称南禅寺,有“江南最胜丛林”之美誉。
自南朝至清末千三百余年间,历代高僧辈出,法幢高树,建佛塔僧坊,开堂接众,道风蔚盛。原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堂、真武、关帝二殿、东西楼阁、大悲楼、法堂、禅堂、念佛堂、妙光塔、化身窑、普同塔,殿宇壮丽,誉满江南。后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胜迹湮没殆尽。
自清宣统年间,有高僧冶开卓锡南禅寺。辛亥革命后,他曾任中华佛教总会会长。其后的住持依次是:竹如、介良、静德。
民国二十八年,曾担任过中华佛教总会副会长的静波和尚,应无锡地方绅士和信众居士的邀请,入主南禅寺,呈请地方当局发还屋宇。不久静波圆寂,源修继任,住持南禅寺。
民国三十一年春,开堂传戒,静波为得戒,应慈为说戒。复兴以来四众日增,戒坛屡开,禅堂继开,绍隆佛种,修学办道,真灯晃耀,法乳汪洋。
建国初,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得民心,爱国僧人热情高涨。他们发扬“爱国爱教”的传统,农工禅并重,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南禅寺得以逐步修复和发展。1994年经无锡市人民政府批准,南禅寺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礼请能开法师为负责人。一时四众踊跃,积极参与,开堂接众,有选择地吸收一批年轻有为的僧人进行寺务管理。宗教活动正常,佛教文化传播兴盛,寺院房宇整肃,法器庄严,安全措施有力,社会公益事业积极。
下面对南禅寺的主体构造做一简介,以领略其特有的佛教文化内涵。
在车水马龙的朝阳广场上,居然有这么一块寸土寸金的三宝圣地。山门上有金光闪闪的六个大字——“江南最胜丛林”,从中似乎可以窥见历史上的“鹿苑”风范。
进山门,天王殿正中弥勒菩萨袒胸开怀、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形象化地体现了佛教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上。四大天王的塑像,分列在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东西两侧是地藏殿和观音殿。地藏菩萨表征大愿。地藏者,心地的宝藏也。地藏菩萨的表法乃是对地狱罪苦众生出离之道的开示,显示出菩萨不舍一人的无量愿心。首先开示这些罪业深重求出无门的可怜悯者虽处无间却并非没有希望。因为一切众生自心本不增减、本无善恶,遍一切处皆不生不灭。哪怕周围满是地狱烈火此心仍然是光明净洁、纤毫不染的。而且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故以菩萨手中托在心轮处的摩尼宝珠表示之,以示一切皆坏,这个不坏,以唤起他们自求出离的信心。
观世音菩萨表征大悲心。《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他有三十三身,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现。《楞严经》则说有三十二应(即应化身),表示“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的大慈大悲。在南禅寺中,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主尊释迦摩尼,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拈花示众。“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左右有两位比丘塑像,这是佛的两位弟子:禅宗的初祖和二祖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据说,佛涅槃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罗汉,让他们不要涅槃,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见《法住记》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五代以后,或加上《法注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成为十八罗汉。在大殿释迦摩尼佛像两侧,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释迦摩尼佛像背后,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侍。般若堂,又称法堂,乃禅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于大殿的后方。两千五百年前,释迦摩尼佛点燃了觉悟的火种,这盏火历经种种的危***与苦难。有人想要以土倾覆它,有人想要以水熄灭它,有人想要以风吹熄它,但是有更多的人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这一盏灯火。尽管它曾经微弱,但不停息地薪传,让它更加粲然、明亮。也因为法教与僧伽的具足,佛法的生命始终鲜明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未曾远离。马驹踏杀,石头路滑。祖祖相传,枝枝秀发。南禅寺塔院内妙光宝塔,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明代天顺元年(1457)张思安所撰《南禅寺重修塔记》载:“院之西有溪曰梁溪,溪之脉与惠山第二泉通,故老相传云,昔有巨蛟蜿蜒水中,每当天地晦暝辄光风雨喷腥涛,居民震怖,商贾怀忧。雍熙中,有异僧驻锡于兹,谕于众曰,苍龙在耳,宜建浮屠以镇之,则蛟自潜,居业安矣。”说明当时建塔,表达了百姓要求制服梁溪水患的愿望。塔立在南门羊腰湾运河交会处,由邑人朱承福在寺之主轴线东侧捐资募建七级浮屠。北宋崇宁三年(1329),徽宗赵佶将南禅寺塔命名为妙光塔。妙光塔,系楼阁式砖塔,八面七层,翘角飞檐,每角悬风铃共56只,风吹铃响,素有“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之誉。塔基为青石雕凿的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明代“顶花结带”图案纹饰。须弥座牙脚为明代流行的“圭脚”,须弥座下为一层北宋风格的满雕“不断云”。纹饰的青石底座,雕刻精细,塔底层转角均为砖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层有砖砌楼梯转盘而上,建有平台环廊、护栏和屋檐。
听着宝塔的风铃,纵然已过两千五百多年,仿佛听到佛陀的法音。在深林中、在竹林里、在市集中、在城镇里,依然回荡在心中。随着脚步,一步一印地踩走我坚固的烦恼,一步一印的轻安身心,走向证悟的道路。佛陀啊,因为慈悲的您,如此风尘仆仆地游走四方洒落法语,清洗世人杂染的身心,带领着世人走向永恒的解脱之道。如今我们以一颗谦卑的心,耳边传来您切切的叮咛。时间不见了,空间不见了。只剩下法的清流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
如今,寺院在能开法师的领导下,坚持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积极实践六字方针,爱国爱教培养合格僧才。寺院管理制度健全,僧众和合,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热心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为社会和谐和安定作出了贡献。
南禅寺将以新的面貌和新的活力全心服务社会,它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