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心寺,原名息心庵,始建于明代,几经迁址,几经盛衰,终毁于清末。“息心”二字出自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1929年,由江易元、仇盖庵二位居士恭请高僧印光大师来射阳主持寺院,射阳境内的信众在合德镇重建息心庵,建成大殿、厢房等三十余间,庵内道场庄严,香火鼎盛。“文革”期间破四旧运动中道场再次被毁,仅剩几间寮房。1992年息心道场因县城建设需要拆迁。
1993年3月25日,县政府批准,同意在射阳河口风景区复建息心寺,位置在海通镇射阳河闸南首的射阳县海涂果树实验场,并礼请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茗山长老为住持。复建以来,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寺院两序大众的共同努力下,寺院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大各项投入,不断丰富寺院内涵,完善佛教功能设施及配套设施,先后四次征地并完成四期总体规划。1997年第一期规划并实施的工程有大雄宝殿、大悲楼、僧寮、厢房等。
大雄宝殿于1998年5月23日奠基,6月28日开工,11月15日举行上梁庆典,翌年秋完工,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采用仿古宫殿式建筑,两层飞檐,雄伟壮观,特色鲜明,堪称苏北一流的建筑设计。大殿佛像庄严,三世如来佛像采用台湾鎏金工艺,避开传统浑然一色的装金效果,使衣服、皮肤分色,此装金工艺当时为江苏省首家,装金后的佛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2000年佛像开光时,茗山长老和海内外诸山长老皆赞叹不已。大殿穹顶有美轮美奂的千龙朝拜藻井,藻井用一千根大小一样的香樟木雕刻成一千尊龙头,然后采用旋转式安装在佛像上的大殿顶部,再在龙头上装金,给人以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之感。三世如来佛像两侧有香樟木雕刻的二十诸天像,背面为泥塑的海岛观音像。
2001年第二期规划并实施的工程有天王殿、客堂、祖堂、准提殿、东西厢房等。
2003年第三期规划并实施的工程有万佛宝塔、万佛广场、万佛颂堂、念佛堂、大斋堂等。万佛宝塔2003年开工,2007年建成,改变了息心寺原有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格局,以拔地高耸之势成为寺院的标志性建筑,塔高61.8米,底部直径12米,建筑面积712平方米,总耗资2000余万元。全塔分为地宫、基座、塔身和塔刹四个部分。地宫两层,藏有印光法师和茗山法师的舍利子等遗物以及地方物华。塔身为七层八面仿古建筑,八面塔檐角上挂64只铜铃,风吹铃动,犹如梵音灌顶。塔刹高12米,造型为铜铸法轮。宝塔宏伟高大,内外装饰古雅庄重,既有佛教建筑的形体,又有现代建筑的特色。塔内的陈设以彰显佛像为主,累计供奉一万余座佛像。既体现一塔即一佛,一佛即一人,佛即为人,人能成佛,人佛一理的现代佛教思想,又体现了“万佛塔万人建,万人同结万人缘,万尊佛万人供,万人共修万人成”的息心礼佛的理念。塔内有足够的空间供僧众和游客礼佛、观光。塔前炉鼎香火缭绕,虔诚的信徒和香客把心中的愿望向佛诉说,即可烦恼去,菩提生;据说,向右环绕佛塔作礼祈,可获无上功德和福报。登上宝塔,鸟瞰四方,射阳河畔,黄海之滨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闭目静心,尽享黄海福地的空灵与超然。2007年10月26日礼请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一诚长老主持宝塔开光仪式并为寺院及宝塔题名。
2007年第四期规划并实施的工程有新山门、玉佛楼、五百罗汉堂、钟楼、行政楼、大讲堂、息心迎宾馆、配套商铺等。随着寺院四期规划的的实施,息心寺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27000平方米,固定资产逾2.5亿元的一座大型佛教寺院,既有汉传佛教寺院的格局,也有江淮建筑古朴典雅的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息心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江浙沪一带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遇有法会等重大活动,参加者达数万之众,特别是上海地区已形成数万人的护法队伍,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佛弟子和护法居士常常专程前来朝礼,年接待香游客10余万人次。2007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国家宗教局评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在苏北地区规模较大,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息心寺以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浓厚的佛教氛围、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艺术而成为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被誉为“黄海福地,江淮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