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寺位于徐州云龙山东麓。该寺缘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灯燃千载,历久不衰。
云龙山乃中国五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徐州城南三里。山有九节,蜿蜒如龙,逶迤数里。宋代大学士苏东坡在《放鹤亭碑记》中,描述云龙山:“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云龙山又名石佛山。据《州志》载:“正平元年(451),北魏拓跋焘率三十万大军南下侵宋,驻扎于云龙山、戏马台一带,攻彭城三月不下,其士卒闲暇,用兵器依崖而凿,时只刻一佛头,方面大耳,法相庄严,人呼佛头岩。”
据兴化寺碑文记载,宋梁时代此即有庙,名石佛寺或大佛寺,后失修而倾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高僧胜吉缘山构宇,建大殿覆盖石佛。明宣德元年(1426),正殿焚于大火,殿堂残缺,石佛独好。
明宣德七年(1432),住持僧文安扩大殿五间,殿依崖而造,顺山而成;前壁高三丈有余,而后壁仅三砖叠成,高尺许;整体设计奇绝,建筑巧妙,荟萃古典建筑之精华,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为历代名人所咏叹。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宦官高公瑛等游兴化寺,见寺院倾圯,不生惋惜。后由高公瑛倡议,各方资助,复使鼎新。大殿日光霞彩,顿还旧观。
明万历二十三年(1606),宁波天童寺密云悟祖,往朝五台,游燕都胜迹,路经彭城,见石佛寺冷落,发心修葺,遂派法孙谷庵来彭城化缘置办斋田,修葺兴化禅寺,重燃香灯;后经天池、奎章、月天、舍珠、汰广、登洲、善堂、妙源、仁山、效周十一代住持,香火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曾六次登云龙山,游兴化寺。
1966年,兴化寺由园林部门管理使用。
1986年1月20日,徐州佛教协会筹委会重新接管兴化寺。1989年养熙老和尚荣升第十二任方丈,重塑法身,增置法器,焚香续灯,兴化禅寺从此复苏。
1993年6月大雄宝殿动工修建,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10米处的石崖上凿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力士、飞天、高僧、供养人等佛教人物造像。造像依山崖而凿成,上下分层,分组排列,气势壮观。雕刻线条流畅,人物丰满,潇洒而富有艺术魅力。后经考古学家考证,此造像为唐宋时期作品。1995年,该石刻被省政府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1998年9月,果光法师膺升兴化禅寺第十三任方丈,为重振祖业,提出对兴化禅寺的整体规划和改扩建设想。2011年8月,徐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2002年12月兴化禅寺改扩建工程奠基,山门、天王殿、天桥、玉佛殿、十三层宝塔正式动工修建。
兴化禅寺自建寺以来几经重修,现已形成七进院落,内有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门、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化禅寺僧众团结一致,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勉力践行人间佛教,不断加强寺院建设。目前兴化禅寺曲径回廊、花木葱茏,一步一景、优雅清净,晨钟暮鼓、香火兴旺。兴化禅寺现已被评为江苏省佛教重点寺院,还多次被评为徐州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