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佛协简介 | 佛教资讯 | 佛言祖语 | 佛教教育 | 丛林古刹 | 文化艺术 | 人物专访 | 专题 | 慈善公益 | 政策法规 | 素食护生 | 在线服务 |
您当前位置:江苏省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 丛林古刹 >> 省级寺院 >> 浏览文章

无锡祥符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7/23 9:11:26

■孔勤/北京  

  
无锡祥符寺

无锡祥符寺

无锡祥符寺
   
    太湖七十二峰西北最美,最美之峰当数马迹山秦履峰。它重峦迭嶂,云林烟树,其间梵剎耸宇飞霞,金碧照日,“万顷湖光摇佛殿,四围山色落僧房”。方志记载,唐贞观初,里人杭恽将军舍山地、祖宅为寺,寺“当太湖巨浸之中,波光云影,照耀晃漾,可鉴可濯。况三峰环列,龙虎拱峙,婉蜒磅礡,势若挈云,据此湖山之胜,四顾清旷,幽敻潇洒,轶尘埃而挹秀丽。飞楼涌殿,钟鱼梵呗之声,晨昏振响于云林烟水之间,真吉壤也”。此为明正统间,胡潆《祥符禅寺重兴记》之祥符寺境域。“若云窝、若月窟、若万松居,皆散见僧舍。水之流,有桥曰双瑞。山之中,有亭曰望湖。龙井(八角井)则在(香积)厨之东。莲池则在殿(藏经殿)之北。其一为浮图(塔),元末已毁”。(寺毁塔存。明嘉靖中,钱孝《题灵山剎》:“殿脚插入湖,浮图半空里。”可证。)此为明万历中,李备《祥符寺重建塔记》之祥符八景。可以想见,如此湖光山色,如此梵天佛地,必是十方善信向往朝礼的人间净土。
 
  父老相传,唐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国后,曾应杭恽将军邀请,前来游览,时其所见,恰似当年释迦如来说法圣地,可谓东土小灵山,玄奘法师故欣然命笔题额曰小灵山寺。据说,玄奘法师在此盘桓数日,回到长安不久,便嘱咐门人窥基开发小灵山寺,弘传法相宗旨,人称其为开山第一代。这个故事至今仍未失传,且有所演绎。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赵恒诏改小灵山寺为祥符禅院。政和四年(1114年),易“院”为“寺”。在此前后乃至元代,高僧湛然、法具、道昌、明辩、有权……都曾卓锡小灵山,住持祥符道场,荷担如来家业。元末,寺毁于兵火,“向之翚飞绚丽者,悉为荆榛瓦砾之场,僧徒散逸,田产荒芜,遂为居民掩有”。建寺以来历代住持“开堂说法事迹履历尽毁,但有祖堂牌位而已”。(清光绪《重修马迹山志·神骏寺》)明洪武初,僧行晖在祥符禅寺废墟上草创殿宇数楹,塑像行道,栖身宴坐。宣德中,无锡惠山寺僧道岩游访小灵山,见“寺荒弗弗葺,乃割其衣资鼎建佛殿、禅房,既而归主惠山”。 道岩行前,举荐杭州中天竺僧智澜来领寺事。时有巡抚周忱、郡守莫愚、邑宰朱恕及寺邻松阳令李颢等大力相助,“首筑周垣五百余丈,植树六百万株。创造法堂、方丈各十有一间,左右伽蓝祖师二殿,前竖山门,旁列侧室。与夫香积之厨、贮物之库、储粟之廪,靡不毕备,阅八寒暑告成。其田产山场,昔为居民所掩有者,则悉归常住,而征租税以复其旧焉”。(明·胡潆《祥符禅寺重兴记》)正统间,智澜又建造藏经殿,并赴京请颁《大藏经》。其徒道梁、道泽、道洪次第主席,宗风愈振。道梁的高足德乘,秉师教,续师志,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殿中“塑像庄严,金碧辉映。并修诸禅室,庖湢库藏无一不备。复置田积五百余亩、山二百亩,树植松竹,为邑之一大丛林”。(明·朱昱《重建祥符寺殿记》)隆庆至万历间,马迹山人陈一言倡捐巨资,建造佛塔,延请太仓怀云寺顺庵禅师前来主事,“乃命其徒告诸四方,旧识咸乐于从事,积资鸠工,历三寒暑,而塔始成”。于是“殿脚插入湖”的祥符寺,又复“塔影崔嵬落半天”。
 
  明未,临济宗巨匠天童密云禅师之法嗣汉月禅师,飞锡祥符寺,开创临济宗道场。而后,门人弘储、弘铦、济吴、观英、居溟、纪荫相继主席,大振临济宗风。递传至清,时纪荫禅师因受到康熙帝的恩宠,成为名动朝野的僧人。即便如此,也由于禅门内部纷争,干扰其正常佛事活动,致使祥符寺有所修建而兴造无多。陈履俨《祥符寺殿宇记》所载明末至清康熙中祥符寺的建筑概况为:“始进为山门,再进天王殿三楹,许鼎臣署其门曰小灵山,殿中东吴朱弘阳题曰湖中第一山。由山门达天王殿可八十步,两旁皆有廊,倾圮已久。天王殿稍折而西为大悲殿五楹,康熙丁未(1667年)间,海阳苏子荆捐资重构。自殿北复折而东为藏经殿三楹,殿之东为伽蓝殿三楹,又名辨心堂。又东为库房五楹。又东为香积厨四楹。厨之东浮图(明僧顺庵建)与八角井(龙井)在焉。藏经殿之西为祖师堂三楹。殿之北为法堂三楹。堂之东四楹向为客堂,今名无隐轩。轩外覆以桂树,康熙三十六年毁。堂之北四楹向为方丈,纪荫更名双松草堂,虞山吴历写图。由殿(堂)而西曲廊映带为茶寮。寮后有六角井,泉甘冽不减惠山。过茶寮折而西为金粟廊,亦多桂。由廊折而北,面东三楹向结准提坛,今名典云轩。面南为藏云关三楹,弘储建关于此。关东旧为隙地,康熙三十六年,纪荫建禅堂三楹。其西为三昧堂五楹,今改方丈曰大中堂,西曰宙亭。其南为两序寮通金粟廊五楹,寮曰治玉轩、青苔轩、绿满轩、与鸥居,皆纪荫所立。大中堂后即秦履峰峙焉。”(陈氏记中未见祥符寺祖师殿、大雄宝殿、双瑞桥、望湖亭,留下了一个历史的遗憾。)
 
  清雍正帝利用皇权,干预佛教内部事务,御制《拣魔辨异录》支持圆悟一派,取缔汉月法藏一支(谓“三峰派”),并于雍正十一年四月八日谕:“天童密云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众,着直省督抚详细查明,尽削去支派,永远不许复入祖庭。果能于他方参学得正知见,别嗣他宗,方许秉佛。谕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孙开堂者,即撤其钟板,不许说法,地方官择天童下别支承接方丈。”祥符寺既为法藏一支主席道场,也就在劫难逃,“上谕”之后,即无法藏传人。乾隆时代,祥符寺僧即以数百锐减到数十人。可见,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社会,封建君主对佛教僧侣态度好恶,可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佛教的盛衰和一座梵剎的兴废。
 
  清乾隆末,祥符寺住持普仁、都监妙明募建普同塔,表明此时祥符寺仍为十方丛林。迨至嘉庆以后,“方丈习应赴”,表明此时祥符寺正在或已经转化为“经忏门庭”,常住多为“应赴僧”了。
 
  普仁为清雍正之后,唯一见载《马迹山志》的祥符寺方丈,其募建的普同塔,也是唯一见载《马迹山志》的祥符寺建筑。嘉庆以降,佛教史传、地方志书未见关于祥符寺盛衰兴废的文字。迨至咸丰十年,太平军驻扎马迹山,与清兵鏖战,殃及祥符寺,“屋宇像设荡为瓦砾,藏经片纸无存”。清光绪《重修马迹山志》所载如是,而江苏文史数据编辑部编印的《马山志》则谓咸丰兵火,祥符寺残留“天王殿、库房、香积厨十余间”。由于这次兵燹烧尽祥符寺自创建以来历代主持法席者的牌位,故师资法系传承即湮没于此。
 
  民国时,祥符寺主僧阿大、粲文管理涣散,寺规不严,致使门庭冷落,香火稀少。民国二十四年(1933),由地方知名人士请常州天宁寺将祥符寺收为下院(《武进天宁寺志》)。同年,天宁寺派堂主中庸法师管理祥符寺事,种植茶树毛竹,开垦果圃菜园,营造洞山茅篷,修缮佛殿禅堂。时有寺宇三十余间,熟田四十亩,山地三顷多,僧人十余位,和合共住,农禅生活。一九三八年农历二月的一天,侵华日军扫荡马迹山,杀害一千五百人,烧毁房屋三千六百余间。祥符寺殿宇几成断墙残壁,寺僧中庸、常定、传德、续其、了生不幸殉难。(《武进天宁寺志》:“中庸谛师住马迹山祥符寺,民国二十七年殉日寇之难,即于马迹山建塔纪念。常定普师、传德心师、续其空师、了生海师,以上四人同殉马迹山之难,因同葬普同塔内。”)千年古剎遭此大劫,元气大伤,无力重建,只是修葺幸存寺宇,维持寺僧宗教生活。抗战胜利后,天宁寺出资为之修残补缺,并建造藏经楼五间(一说藏经殿六楹),内因外缘所致,未能恢复旧观。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祥符寺仅有一位残疾僧人圣友(外号“僧癞子”)看守香火,可谓是“寂寞寺门青霭合”的境地。一九五○年马迹山土地改革,祥符寺熟田分给农民,寺产山林由武进县第二农场接管,守寺僧人圣友被安置在庙下村,当农民种田自养。这座历史名剎古刹由此钟鼓绝响,香火断灭。
 
  一九九五年十月,诸方施主,佛教大众云集祥符寺大雄宝殿,举行落成典礼,迎请茗山长老升座主持法席,无相法师出任监院,全权负责建寺造像工程。由是名山得主,住持有人,道场重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灵山景区彩旗飞舞,喜气洋溢;祥符禅寺钟鼓齐鸣,灯烛交辉;社会各界人士,佛教四众弟子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法会。诸山长老茗山、明旸、本焕、隆根、仁德、净良、慈舟、松纯联袂主法,为灵山大佛开光,应邀参加法会的斯里兰卡维普拉沙长老、尼泊尔佛教界客人随喜。是日近午,雾蒙蒙,雨淋淋。是时,法器交响,梵音嘹亮,经声佛号传播四方。蓦地天遂人愿,云开日现,灵山大佛开光了,慧目垂青众生,光明普照人间。是时,灵山景区、祥符寺内外,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走向灵山大佛,同瞻慈容,共沾法善。是日,参与法会和随喜观礼者不下十万人次,真乃盛世盛事盛况空前!
 
  祥符禅寺中兴第一代住持茗山长老,德高望重,誉满中外,为当代高僧之一,一身兼任多所寺院方丈,肩负教内教外多种职务,不时应邀外出弘化利生,讲学育人。本寺僧众修学,日常行事,接待工作,佛事活动……全由无相监院承当,殚精竭虑,募捐化缘,继续建设道场,亲自筹划设计、亲自采购建材,亲自巡视施工现场,备尝艰辛,苦心经营六载,建成尊宿阁等三幢楼房。与此同时,无相法师根据客观形势及时完善常住僧众和职工的生活设施,以及加强寺院整修与管理。例如绿化庭院,石铺通道,扫除尘埃,搞好环境卫生。又如从大殿两侧构建殿与殿之间门楼,连接环绕各殿的长廊,既增强全寺建筑整体效果,又方便寺僧、香客、游人避雨遮阳。
 
  古剎祥符寺门前有涧,涧上有双瑞桥。前人题寺诗有句云:“寺抱一湾水”,“小桥通涧路”;“双瑞清流绕寺前”,“涧声回合小桥边”。新建祥符寺殿前有放生池,池上并架大觉、慈恩、普渡三桥。桥堍碣石上镌茗山长老题并书三桥偈,其中大觉桥偈云:“长夜漫漫何时晓,遥遥彼岸何时登。谁言苦海无人渡,佛在灵山望众生。”通过三桥为天王殿,殿内当门而坐者为弥勒佛,袒胸露腹,怡然自得,眉开眼笑,满面春风。其左首为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其右首为西方广目天王,持神龙;北方多闻天王,持宝伞。佛教视四大天王为护法天神,建天王殿,塑天王像。民间称四大天王为四大金刚,传说四大金刚象征风调雨顺,是为反映人民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背后为韦驮,披袍擐甲,持金刚杵,英武威风,面向大殿佛祖,注视寺中动静。
 
  走出天王殿,漫步占地十数亩的庭院,院中甬道两旁新植树木展枝吐绿,初栽花卉挂蕾放叶,一派生***,满院春色。两厢钟鼓二楼,伽蓝、卧佛、观音、地藏四殿,对称整齐,协调和谐。行至庭院北端,拾级而上,巡礼大雄宝殿,殿中满堂幢幡宝盖,流丹溢彩;一案香花供品,喷芳滴翠。佛祖释迦世尊结跏趺坐于金莲台上,恰似灵山会上谈空说有,言传身教微妙法。阿难、迦叶侍立左右,犹如正在聆听教法,领悟禅***。大殿东西两侧为十六佛罗汉,或降龙、或伏虎、或写经、或读诵、或侧目挖耳、或托腮养神、或袒露胸怀、或圆睁双眼……表情不一,神通各异。大殿后门内,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面露观照世间寻声救苦神情,手持杨枝净瓶,表示甘露遍洒十方,普济世界。
 
  祥符寺后为徙倚宽广的杏坛广场,其间古银杏、佛手樟、三炷香( 树) , 传为前朝寺僧所植,已成今日小灵山特有景色。而其东龙井(八角井)、白莲池则为祥符古剎八景之遗迹。其北二百一十八(218谐音你要发)级登云道,上达石造大平台。其北半部正中,高大的须弥座承托盛开的莲花。莲花上站立“身与云齐施法雨,目垂海众示深慈”的释迦牟尼佛。佛祖脚下为灵山古剎旧址,址在灵山趾上,故称灵山大佛。大平台南半部当央,三足鼎立一大塔形宝鼎,因其既高(8.8米)且重(12.8吨),为当代中国佛教寺院供具之最,故称「神州第一鼎」。在这里抬头仰望,灵山大佛面目慈祥,微露笑颜,口似欲启又合,状若演讲妙法犹未了;右手施无畏印,表示施与众生安乐无畏,左手与愿印,表示成就众生爱乐愿望;胸前“卍”形,象征万德和吉祥。在这里放眼太湖,万顷碧波连天际;极目群山,百千岭峰比高低。在这里俯视下方,祥符寺内香烟缭绕,梵乐悠扬,殿宇鳞次栉比,香客络绎不绝,一派佛事兴隆,香火旺盛景象。
 
  每当祥符禅寺撞钟擂鼓,点烛焚香的时刻,无相法师率领两序大众,集于大雄宝殿中,肃立释迦世尊前,顶礼膜拜,诵经念佛,虔诚祝愿:天下太平,人类安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国运昌盛,社会小康。丰衣足食,金玉满堂。善男信女,敬佛护法。消灾延寿,富贵荣华。佛教四众,知恩报恩。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www.pj677.com”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www.pj677.com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www.pj677.com”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www.pj677.com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