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佛协简介 | 佛教资讯 | 佛言祖语 | 佛教教育 | 丛林古刹 | 文化艺术 | 人物专访 | 专题 | 慈善公益 | 政策法规 | 素食护生 | 在线服务 | 公告下载 |
您当前位置:江苏省佛教协会官方网站 >> 人物专访 >> 学界访谈 >> 浏览文章

美国旧金山佛山寺般若讲堂智海长老访谈录(三)

编辑: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4/14 16:39:52

 
 
 
记者:您主张“禅净双修,止观念佛”。那么,禅有很多种,您所指的禅是指哪一种禅呢?禅与净土、天台宗等,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禅净双修,止观念佛”,又应如何起修呢?
智海长老:禅有很多种,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还有凡夫禅、外道禅、都市禅,各种不同。另外还有如来禅、祖师禅。从中国佛教来说,中国佛教有两千年的历史,修行的法门很多,主要概括起来的是两大法门,一个是禅,一个是净。
在中国的禅,一般提起都指的是祖师禅,具有代表性。持名念佛代表净。祖师禅怎么来的?是在梁武帝的时候,印度西天的第二十八祖——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就是初祖。达摩祖师最初在南京,和梁武帝话不投机,然后就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在那里就把这个法门传给了断臂求法的二祖慧可大师。二祖又传给三祖僧璨大师。三祖又传给四祖道信大师。四祖又传给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又传到六祖慧能大师。到了六祖以后就不传了。六祖以下分成五家宗派,叫“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后来出了很多开悟的祖师,都是教外别传,叫祖师禅。那么达摩祖师最初到中国,叫做什么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是到了后来就不同了,比如说:达摩祖师最初是用《楞伽经》传法,到了五祖黄梅弘忍禅师又用《金刚经》传法了,所以六祖慧能大师悟道是从《金刚经》悟道的。他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道的,所以以后在中国《金刚经》就兴盛开了,一直兴盛到现在。
到了唐末,禅宗用功方式慢慢演变成两种主要方式,一个就是看话禅,另外一个叫默照禅。这两种禅传到后来了。那么现在这禅堂里头参禅的人都是看(话头)“念佛是谁”,看念佛的人是谁。还有的人看“拖死尸的是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的面目是谁”,各有不同的说法,这些都是在看话头。那么默照禅呢,等于心好像一盆净水,好像月亮光照着这盆水不动。看话禅属于从慧门入手,默照禅等于是从定门入手。如果我们要喜欢开智慧,你就修慧;你要喜欢心里头不散念,想要修定,就默照。这两个方法都很好的,看各人用,那我们现在这个都叫祖师禅。
现在我本人和我们几位法师,在教下都是谈天台宗,提倡天台宗,属于依教修禅了,是属于如来禅方面,不是祖师禅。依教修禅就是如来禅,如来就是佛。
天台宗智者大师依照《法华经》而悟道。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到去参访南岳慧思大师。慧思大师传给他一个法门——读《法华经》。智者大师一到河南,见到慧思大师,慧思大师就说了两句话:“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意思就是:我跟你两个人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印度,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华经》的时候,你和我就都曾参加了法会。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了,转生多少世了,我们又见面了,这慧思大师知道。后来就让他读《法华经》,智者大师读了两个星期,读到“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开悟了!我们读佛经,你不知道哪个地方就碰到开悟的机会了。智者大师一下子定下去了,这个境界很特别呀!他就又去见慧思大师说这个境界。慧思大师就又说两句话——“非汝莫证,非我莫识”。不是你证不到这个境界,如果不是我也认不得这个境界,你这个境界是法华三昧前方便的旋陀罗尼。什么叫旋陀罗尼?就是从今以后在世间说法,世间的法师没人能说得过你。头头是道,旋转都是法,这叫旋陀罗尼。旋转——处处都是对的,左右逢源,可以这样说。所以从那以后,智者大师就在南京弘法了。后来天台的教与天台的观,在教义上,智者大师就用“五时八教”把如来说法的次第进行判教。在修观呢,修观就是修止观,止观就是禅。止观就是修定和慧,就是禅。
说到修观,有四种止观,一个是天台小止观,就是童蒙止观,也叫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好几个名字都是指这个。第二个就是六妙门,六妙门也叫不定止观。第三个叫释禅,也就是次第止观。从浅到深,次第。第四个叫摩诃止观,摩诃止观是最高的境界,也叫圆顿止观。这四种止观,现在最适合我们用的是天台小止观。这个小止观里有十大段,分十章来讲。要修行先要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修五法,一直到第十。我们修小止观,现在提倡数息、调息。调息法门属于六妙门里头的一个法门,比如说数息、随息,数随止观还净,这个调呼吸。我们现在主要的提倡调息念佛,坐着调息,然后把心调好。心定下来,再念阿弥陀佛。
有人问我:“先调息还是先念佛,还是同时,还是怎么样呢?”我就说,你在动的时候,比如走路等都可以念佛。你在打坐的时候就先调息,调好了,可以念佛。这样你调息是禅,念佛是净,禅净双修,目的是回向极乐世界。修的方法和用功,我简单地编了几句话,我在美国告诉大家,每一次打坐你就先念这几句。几句是什么呢?先说坐的方法,再说用功的方法。我先把这意思讲一讲,然后再说这几句话。
先说打坐盘腿的问题。因为现在我看见很多人盘腿盘得不一样,包括出家的法师,盘得也不一样。有的是左腿在下,右腿在上。有的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后来我就研究找这根据。以前在北京红螺山我们打禅七的时候,单盘都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双盘是右腿在下(左腿压上后,右足往上一盘),就自然了,你看佛像就是这样。我们看佛像双盘都是右腿环上来。如果左腿在下,右腿在上,就要打倒(过来),就费事,就没那么庄严。盘腿的时候,照规矩两只脚要和腿齐,但是初学的人千万不要勉强。盘不惯,骨头还硬,盘的时候就散盘,两只脚放着(智海长老边说边示范)。这样天天盘,坐惯了,就可以了,不能硬来。这是盘腿。
盘好腿,手的摆放位置,也有人不同,有的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我也研究过了。如果说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叫做降魔印。如果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叫做吉祥印,也叫弥陀印。我们提倡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腿盘好了,这个手(结好印)贴着身体往下一放。然后坐着,这个腰(挺直),看个人的身体不一样,有的腰直,有的不直。但是你感觉着我没有塌下来,我是坐得直的,就可以了。坐直以后,头要摆正,头不要左右歪,不要前俯后仰。坐好了,闭上口,舌头顶着上颚。鼻子对正自己的肚脐。初坐,最好能把眼睛闭起来,不要看外边的境界,如果感觉昏沉了,再睁开一点点,“三分睁,七分闭”,看前边离你身体的一尺两尺远一个斜直线。这是坐的姿势,有这么多的经过要知道。坐的姿势是怎么来的?我研究了,西藏的密宗讲七支静坐就是这个,我把它编成了偈语。
然后观,有人说观丹田,我也观过,后来我研究观督脉,任督二脉,前面是任脉,督脉是哪儿呢?普通的字典上都没有,很古的字典上有一句话叫做“循颈下腰”,循就是顺着,顺着这个脖颈往下边,从脊(椎)骨下去到腰,这叫督脉。观后腰有什么好处呢?据我自己的经验,我前些年有时候头会昏,观丹田还有时候会昏,后来我观这(督脉)头不昏了,现在还不昏。所以,我建议,年纪大的人,有血压高、头昏这些毛病,这样修,自己体验,(会)有帮助。
观督脉后,然后调呼吸,从粗至微细。从粗的呼吸慢慢调到微细,但你不能勉强,(要)让它自然地微细。坐在那把身体放松再观(督脉),(调息)从粗至微细,细到极点了,再下边就是有念到无念。有念就是微细的念头,无念就是不起分别。不起分别后,无念念弥陀,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要念到什么样子呢?字字莫空过。把这几个字要念得清清楚楚,不要糊里糊涂地过去。然后最后就回向,愿生安乐国。我编成这样几句话:
脚手腰头四,口鼻眼睛三。
先从督脉起,从粗至微细。
有念到无念,无念念弥陀。
字字莫空过,愿生安乐国。
把它念熟了,每一句都把它的经过在心里读一读,读完了也用不了五分钟,你再用功,用调息也好,念佛也好,先把基本的东西读一读。这就有个格式可以教旁人。
我们以前打禅七,在念佛堂里面念佛,大家都会盘腿,但是前后的次第不一样。我想要编成一个次第,好有个规律,好好教人。现在不是科学时代嘛,我们也把它弄成科学(笑),这样就好学了。
再一个,关于用功,有的人一初发心学佛就想快,今天学佛明天成佛,到最后呢,不成。不成,又出了问题,觉得学佛没有效果。很多人有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要知道,你学佛了不能着急,着急就是妄想,着急就是散乱,不着急才是真功夫。学佛就是要让你放下身心,一着急就放不下了。你说学佛得有利益,当你一想有利益,就多了一个麻烦。比如你饿了,你遇到饭就吃,就不要吃一口问一句“饱没饱”,自然就饱了。就像陈年的古镜,你要慢慢磨,磨快了,反而让镜子更粗,你要慢慢磨,功夫越细,磨得越亮。用心就是这样,我们要把心里头什么都放下,要调心,就像调猿猴、野马一样,不能着急。第一个,把身体放松,心里不能着急。说话、动作慢慢要调得怎么样呢?要温和、温柔。一个人要是能练得很温柔呢,就不容易起贪嗔痴,最重要的就更不容易生烦恼、生气。生气是最害人的,对身体最不好了。所以,我们学佛,不是等将来,现在就要活得好,人生的佛法就在眼前,但是要运用好,可不容易的。
 
记者:请您开示禅净双修的修学要义。
智海长老:我们现在提倡禅净双修。有人说,禅净不能双修。我们不同意这样说。为什么?提倡禅净双修,不是从我们开始的,而是从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开始的。学佛人都知道,我们净土宗现在共有十三代祖师,他是第六祖。那他是怎么说的呢?“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当然好了。可是“无禅有净土”呢,“万修万人去”。所以,这个“有禅有净土”是他说的。因为什么呢?你念佛不是要得念佛三昧吗?三昧就是禅,就是定,你修任何法门,没有定是不成的,定慧是离不开的。所以,禅净双修,要配合,要会运用。不会运用,也是不成的。
 
记者:您认为,初机学人,应如何抉择法门和下手?
智海长老:初机学佛,就好像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找一条人生的道路。到哪儿去找,并不容易。所以初机学佛最要紧的是先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到哪儿去找呢?到庙里去找。因为宗派法门有对佛法深浅程度理解不同的缘故,庙里边的出家人也不一样,那你就多走几处。你选择,选择好了,你就亲近他。亲近他,有问题,你就问他,慢慢他就会和你解释,佛法是怎么样的,对人生有什么好处。然后修行要怎么样修,你得听。你听完了,一边多学习,一边就起修。这样,自己慢慢就路熟了。
 
佛法与社会科学
记者:请长老开示,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关系。
智海长老:什么叫神?神灵、灵,这个神灵就是我们自己呀,每个人都有。并不是外头的神。外头的神(十法界中的神)他碍不着我们,我们自己的神最要紧呀!佛法就是要认清楚自己的神,不求外头的神。把自己的神要弄清楚,不要糊涂了,那才是真的神,真的神就是无神——不要执着。这是很微妙的,你一执着就多了一个旁边的东西。
 
记者:您认为,佛法与科学相矛盾吗?
智海长老:我曾经讲唯识学(《唯识大纲》)时,写了《八识规矩颂偈解》,后来我又发现两句话,在此与大家分享。这两句话是什么? “佛学说明心理科学,佛法善用心理化学。”我们研究佛学,佛学说什么?意在通过给我们做解释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明白我们本人的心理啊。我们心理有什么呢?糊里糊涂,不是那么清楚,但是要把它分成科学。现在的科学家讲物理,往外追逐,化学研究各种东西出来,这个跟那个合起来产生一个什么东西,发明了种种的东西,不管什么,没有独立的。那这是往外追求,越追求越复杂,越复杂越烦恼,劫浊见浊就越多。
那我们现在来做具体的分析,心里头有科学,不是笼统的,怎么样呢?比如说我们这凡夫的烦恼有多少个?有二十六个——基本烦恼有六个,小随烦恼、大随烦恼、中随烦恼有多少个,一共有二十六个烦恼。把它分析出来了,这就是科学。然后又分析我们这个善的心所有多少个?有十一个,这个好的,那个好的,也有科学。还有不定的,都把它分析出来。
分析出来以后呢,我们心里的一举一动,是属于哪一种呢?按我们佛教的戒律,有止持、有作持。该止的止,该作的作。
第一个是止持,最重要。要止恶,对不对啊?一举一动,从我们心里头生发出来,心谁看着了呢?心看不着。心看不着呢,要从看得到的地方先做。看得到的是什么?是我们身体的行动,是我们口里头的音声——讲话,看得到,听得到,从这儿先做起。那么,作为佛弟子,比如说,我们要让不信佛的人看到我们的不一样,要让他们对我们心生敬仰和恭敬。那恭敬我们什么呢?我心里好像看不着,他所看到的就是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一举一动给他做模范,他就恭敬你。我们小心说话,有道理地说话,他就恭敬你。
再举一个例子。我在美国,有一个外国人,他是全美国社会大学的主席,信天主教,请我教他打坐。我教他打坐当然照着佛教这样说的打坐方法教他。有一天,谈了个问题。他问我:你相信不相信男人死了会转女人,女人死了会转男人?我一想:我们佛教讲六道轮回互相转的,不能说不可能啊。我说会。他说:我是科学家,科学家讲有基因,基因这个东西呢,不管人畜都有。他说这个基因是不变的,男人的基因不能变成女人的基因,女人的基因呢也不能变成男人的基因,所以男人不能转女人,女人也不能转男人。你看,我们在美国弘法,遇到这个问题那不把佛法推倒了吗?他是科学家,他有证明,他这不是要把佛法推倒了嘛,我不让他推啊。
当下蒙三宝加被,我就反问他,我说你是科学家,我不是科学家,我不懂,但是我有个问题问你。请你告诉我,原子弹的基因在什么时候有?这一个问题把他问住了。他是科学家,我把他问住了,他答不出来了,就是满头大汗。最后,他说:我不知道,那你能不能答啊?他问我。我说,你相信基因,我就不相信。我这一说,他也没话讲。他是没话讲,我可把这句话记住了,我当作一个问题来研究。后来——这是三十年前的事情——后来我就一直留意,看报纸,过了二十几年,报纸出来一篇文章,它说现在基因可以变。我说:阿弥陀佛!那就是说,佛教的道理确实真实不虚的。基因不是不能变的,有科学可以为之证明。
科学没到家,我们佛法一下子就到家。这个反回来再问问我自己啊,我为什么这样答?我一个出家人,我弘佛法,为什么能说原子弹没有基因?我根据什么答这个话?我根据佛法。佛法讲什么?缘起性空,世间法都是缘起的,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东西,相对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没有啊,是不是?我说没有,我是根据这个来说的。所以后来报纸登出来,基因可以变,从这也就证明了世间没有不变的东西。
我们在外面弘法,一定要多学,不然不够用。不管遇到佛法的还是科学的问题,佛法是智慧,最重要,比什么都重要,凡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全是因为智慧不够。有了佛菩萨的加持,有了智慧,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记者:我们佛家历来注重养生,而同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道家亦很注重养生,其太极拳即历来为许多健身人士所钟爱。据了解,有的人,虽练习太极拳已有年月,但却出现了身体燥热,阳亢阴虚,经常出不来汗的现象。请您就多年的阅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智海长老:至于他练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众笑)。总的来说,他练得不如法呀,方法不得当,还继续这样练下去,就不对了。因为什么呢?他出现了阴虚,是吧?这样已经出问题了,一定要及时改正。就好像我们吃东西,一种东西吃下去不舒服,你就别吃了,还
吃呀?
这个(太极拳)可不能随便练。我出家之初,在北京广化寺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我练的是杨派——杨派是大架子,吴派是小架子。我练了一年,因为不是正式上课,是课外的课,渐渐的,有的同学就不去了,也就没人管了。
我有一个同学(出家人),他个子比我高,体格比我粗壮。他说不去,我就拉他去,没想到,我这一拉,反倒把他拉倒了。我说你比我有力,怎么(倒了)?你是不是假装的?他说不是,我拉不过你。我一想,我现在有力了,没有白练。所以太极拳叫做內静外动,这心要静下来练,要慢。慢中练久了,比如说云手,就有风跟着你跑;白鹤亮翅,你要亮下去。
后来,我亲近慈舟老法师,老法师不给练这个东西了,我就不练了。
 
记者:感恩长老的慈悲开示。阿弥陀佛!
智海长老:阿弥陀佛!(编辑:宗道)
 
(注:感恩数位义工参与音频转文字相关录入整理!另,部分内容,系本刊编辑部根据长老在秦皇岛戒期期间开示综合整理而成,并获得长老核实与认可。)
 
智海长老简介
法师原籍北京昌平县人,1926年出生于农业家庭,自幼在乡塾读儒书。十七岁时于北京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道场,依止越尘上人出家,并在该寺随众专修念佛法门三年。
1944年于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次年入北京广化寺佛学院,就读佛学及文史逻辑诸学,曾亲近慈舟、真空等高僧,持律习禅。1948年至香港,后于华南学佛院,依止倓虚大师座下,学习天台教观有年,复从敏智长老,听讲楞伽、俱舍。曾任中华佛学研究会及内明书院董事。
1967年旅居美国弘法,复任美国佛教会及美洲佛教会董事。1972年在旧金山创立佛山寺般若讲堂,自是以后,四十年来,弘法于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南洋各地,未曾中断。
师以教演天台唯识,行修念佛调息,并提倡禅净双修,求生净土为宗旨。所讲解之经论,如法华、楞严、金刚、圆觉、大乘止观、唯识、俱舍等,约二十种。著述有法华大纲、唯识大纲、大乘起信论集解、及佛学小丛书等三十余种。录音录影CD、DVD四十余种,散布各地,广结法缘,内容包括佛经讲解、佛七开示、电视弘法、佛学讲座、佛学问答、及传戒放生等,以祈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早成佛道。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www.pj677.com”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www.pj677.com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www.pj677.com”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www.pj677.com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